柏金包媽媽.jpg

文長但值得讀喔!!

 

從看了囧星人的網路介紹影片後,引發對這本書的好奇,拿到書之後果然看得津津有味,前後還看了兩次。一個人類學家博士背景的作家媽媽,在911事件後搬到紐約曼哈頓的上東區,把這段居住於此的過程寫成特別的臥底觀察,搭配人類學研究的理論與自身故事,寫出這段精彩的經歷,看了大開眼界,令我們這樣沒機會接觸上流社會的普通人只要透過這本書,就能窺知這群極度有錢人奇異又焦慮的世界,大大開拓了視野,非常過癮!

 

本書第一章就用專業人類學者的角度,圖文並茂的精密分析紐曼哈頓區的區域分布,地理環境和社會地位原來也是有所區隔的,作者所住的上城區上東區,正是在富貴中最高級的一帶。

首先是光找個房子都不容易,房仲要先調查客戶的背景(房仲是要挑客戶的)。高級房仲其實很有錢,成交後不但可以抽6%的費用,還可收3%服務費。

在上東區找房子是女人的責任(因為男主外、女主內),還得穿上「看房戰袍」才不會被誤認為是買家的助理;作者看房子的過程中發現家家戶戶的共同點就是一定要有名校的畢業證書(即使地毯破破爛爛的省吃儉用),可見最重要的是能否讓孩子就讀最好的私校。

有些高級建案是不允許貸款的,而且需經過管委會的面試才能決定同不同意住戶遷入,所以財富萬貫只是基本要件,有錢還不見得能順利住進去。

 

第二章講到作者搬家後,忙著找房子卻忘了要幫孩子找托兒所,這才發現為孩子找學校更是難上加難。在這有錢人的世界,孩子也生得多(生得越多反而能彰顯財力過人),女人懷孕前甚至都要算好受孕月份,因為學校最喜歡收10月出生的孩子(他們的智力表現較佳)

找托兒所是一種你死我活的戰爭,有些校長能有關係讓孩子進入好的大學,所以從托兒所就開始卡位了。有人捐了好幾百萬給學校,最後還是沒進入學,大部分得靠關係,經過書面申請、雙親面試、試玩等階段,才能通過學校的評估,如願進入學校。

由於作者是「外地人」,打扮一眼就能認出,身家也沒有其他同學好(每個同學家裡都有私人飛機),孩子被視為不配一起玩的低等人,在學校找不到玩伴;媽媽們更是凡出門就要盛裝打扮,只是送孩子上學也有司機,然後再來個媽媽們的聚會。作者一開始是被當作透明人般,連打招呼都沒人理。後來因為一場因緣際會引起了「階級雄性」注意的契機,地位才開始有了改變。

 

在第三章裡,有天作者走在路上,被一位較年長的女性刻意撞了一下,引發了她的深入思考。她發現在上東區,每個女人都有一個無可挑剔的包包,包包的品牌跟普通的名牌不同,有特別的喜好(即使是名牌也有分等級)。因此,作者開始想要一個柏金包了,她把柏金包看作一種中年女人的防身道具─確實它的昂貴是要有一定年紀和金錢才能負擔的起。

柏金包再次成為一個有錢也買不到的案例,因為它是純手工限量製作,每個成品上都有師傅的簽名,就像是藝術品。正常渠道下要等3年才能拿到手,所以是昂貴、稀有的身分象徵。(雖然後面寫到作者的身體狀況,醫師告訴她不能再拿柏金包,不然就無法寫作了,可見柏金包雖然很堅固,但恐怕是很重吧…)

 

第四章作者把媽媽們形容為「曼哈頓藝妓」,媽媽們在這樣一個極度重視外表的地方,靠花錢整形維持美貌是必然,但他們為了一直維持無懈可擊的纖瘦身材,產後要迅速恢復身材,原來一直做著地獄式的運動。有兩派有名的健身俱樂部風格迥異,但媽媽們都認真的練習、魔鬼訓練班的戰鬥,不像普通人上社區教室一起運動時還會互相打氣聊天;另外大家都穿著Lululemon品牌的運動服,就好像制服一樣,這種集體行為的觀察也很有意思。我很佩服這些媽媽們流汗流淚著維持身材的毅力,不是只靠花錢,也要自己拼命的努力才能維持外貌啊!畢竟年輕美女如幟,不能夠有絲毫鬆懈。

 

第五章作者透過受同學媽媽之邀參加一場聚會的過程講起,深入剖析男女之間的一些特殊現象。從參加聚會前精心的打扮,要能隨時隨地的美,列出了上東區中高階媽媽們每年為了維持外表所需的成本分析,這些項目和開支就連大明星都望塵莫及吧!參加聚會時去買鞋子的過程,發現就算是昂貴到極點的漂亮高跟鞋穿起來還是痛,所以有「腳醫生」這種針,打一針就可以維持幾小時腳趾無感

即使精心打扮出席家庭的聚會,實際上還是「性別隔離」的,男人與女人是分桌而坐,談論著不同的話題,沒有互動;寒暑假媽媽才帶著孩子到固定的度假別墅(夏天是漢普頓)住,先生們忙賺錢,只有假日才會相聚,所以不管是開學後或孩子放長假的日子,媽媽們永遠都處在「女多男少」的世界裡,卻還是爭奇鬥艷。

媽媽們也有所謂的「年終獎金」,要看先生如何賞賜,才決定慈善晚會坐的桌次。

 

第六章講到了曼哈頓媽媽們的焦慮。以為在全世界最有錢的地方生活,應該不會有煩惱嗎?其實媽媽們壓力極大,因為她們是模範育兒模式,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沒有休假,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孩子養好,做一個好媽媽與好太太,價值附屬在別人身上。而且,有錢人的選擇雖然多,但當選擇太多要負責選出「最好的」時候,選擇就成為了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媽媽們的焦慮很深,經常都是靠酗酒、安定文、抗憂鬱劑或安眠藥來舒緩自己的症狀。

媽媽們擁有金錢,但保母們擁有力量,也出現媽媽過度依賴保母的現象,所以跟保母的關係好壞、保母專業度和用心度的好壞,都影響她們的生活品質。

由於沒有工作完全靠別人養,存在的價值是仰賴無法控制的人事物上,有些媽媽們也會存私房錢;有的靠有錢的先生、有錢的公婆或有錢的娘家父母,都要看人臉色過日。其實日子也沒有想像中有尊嚴。

被視為兩大災難的是離婚和收入減少。書中也有提到因婚姻生變或先生投資失利收入減少,而搬離上東區的案例,例如成為在鞋店為貴太太們穿鞋的服務人員、清心寡慾的佛教徒等。

 

住了幾年後,作者因為孩子就讀學區而搬離了上東區,住在鄰近的上西區。

這段期間作者從排擠到融入,最後交到一些好朋友,這段過程與第一手的觀察紀錄,看起來就像電影般高潮迭起,穿插著人類學研究的專業來呼應作者的現象面觀察,非常有趣。

我覺得這本書是透過閱讀增進視野的好書,讓我們窺探永遠沒有機會真實接觸的超上流世界,看見最頂尖有錢人是如何過生活、如何焦慮,進而反思自己的生活,也珍惜自己的擁有,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書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shin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